中盛恒睿(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主页 > 新闻动态 >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理论架构初探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理论架构初探


时间:2022-12-14 14:17 来源:未知 作者:高老师 点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从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在这一背景下,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毫无疑问成为了历史必然。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的外方合作大学一般是世界高水平大学,可凭借其教育资源站在较高的起点,为成长为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大学,中外合作大学接受国家财政拨款普遍较少,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求并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这为其成长为中国高教领域的“鲶鱼”注入了动力。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基本特征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最主要的特征,是除了要达到传统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更强的国际性,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阵地。中国的大学大都把“高水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实际是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样板,仿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发展。这种观念和做法是受到了早期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即强调社会发展的一元性和普遍性,旨在让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该理论不但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设计现代化发展路径时采用,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大学发展观。

  自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模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遭遇到严峻问题,后发展理论兴起。“后发展”是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而言的,认为后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一定非要遵循原发现代化国家的范例,而是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设计特殊的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的多样性、特殊性。中外合作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因此也可以运用相关的社会发展理论来探讨其发展问题。中外合作大学虽然全套引进了西方高校的某些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但面对校外中国本土文化大环境的包围,以及中国政府对教育和文化主权的坚持,学校内部必然会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态势,从而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既不可能复制西方著名大学的模式,也不可能在国内志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名牌大学身后亦步亦趋,而必然会朝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建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

  那么,“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与世界上已有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最显著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较为突出的国际性。国际性又可以分解为三种特性:第一,共享性。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因此国际化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大学要与其他国家的大学共享资源;第二,交流性。如果将“国际”理解为国家之间,那么“国际性”就可以视为“国家间性”,所强调的应该是各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双向或多向交流;第三,通用性。一所大学要与其他国家的大学进行深入地交流和对话,就要先让他们寻找到共同的基点,从一个相同的概念出发展示自己的不同认识和做法,具备在较高水平上与国外大学对话的能力。

  鉴于此,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化并不同于“西方化”,它并不仅仅是招聘更多的外籍教师和学生,引进更多国外的科研项目,而是要突破西方已有的学术模式和思维定势,真正站在跨文化的角度理解不同的知识体系,从而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模式,使之能够更有效地为所在国和国际社会服务。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支撑要素分析

  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三大基本功能,每一种功能的发挥都要细化为各种具体工作,体现为多种要素的整合。因此,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基本特征往往是通过具体要素予以支撑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有: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十”字型课程体系,包括一竖和一横两个部分,一竖代表主干性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专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一横指的是拓展性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更广泛的专业活动及其他活动所需要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体系也要符合“十”字型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但同时要比一般的高水平大学更加突出国际性。一方面,国际素质成为了这类大学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放在主干课程中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就具体学科来说,拓展性课程中也需要渗透国际性内容,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知识领域的国际性问题。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教学模式的特征。世界高水平大学在教学模式上的特点是注重“深层学习”。“深层学习”突破了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是一种主动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理解学习内容背后的意义,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并将其运用于真实世界,最终实现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持久改变的学习。总的来说,中外合作大学由于全面引入西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模式上都注重促进学生深层学习。然而对于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在教学中应具有的特点是能够以国际视野来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体系的特征。世界高水平大学注重运用多样化、隐性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参照西方国家价值观教育的经验,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教育应不仅仅重视价值引导,而要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培养;拓宽思政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开展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价值观教育等;淡化显性的灌输,使显性的思政教育与隐性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利用学校的各种课程和实践活动,实现思政教育实施方式多样化。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特征。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一般具有二维结构,包括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个层次。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当具有三个维度,即宏观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中观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微观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博士生教育模式的特征。世界高水平大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有传统型、研究生院型和联合培养型三种。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应突出国际因素对这三种模式的渗透,尤其要积极推进对联合培养型模式的运用。

 

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路径

  中外合作大学发展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过程是一种“后发展”过程,它在运行过程中既存在一些后发优势,又存在一些后发劣势。其中后发优势包括有利于借鉴外方大学的先进经验,有利于借梯登高加速发展,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发挥政府力量协调发展等;后发劣势包括容易形成对外方大学的依附,受到外方大学的学术制约,遇到教育管理中的“水土不服”,以及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等。在以上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建设路径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探寻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外合作大学成立初期非常类似于发展中国家的“赶超”阶段,学校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主要从国外大学移植过来。然而,一所大学想要成长为高水平大学不能永远依赖于从国外大学引进资源,而是必须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自主创新,这样大学的专业、课程、管理制度等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不能再走外方合作大学的老路,而是要探索出更加适合自己的新路。

  融贯中西以调和文化冲突。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将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全套引入中国或多或少会遇到中西教育模式的冲突和碰撞,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一种教育上的断裂。因此中外合作大学应该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在课程教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秉承融贯中西的精神,虽身受西式文化滋养,却应坚守中国人的本位立场;虽身处多元文化交汇之处,却应正确理解和理性把握不同文化的本质和差异。

  调整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对外受到西方老牌大学的影响,对内受到国内已有知名大学的竞争压力,因此不能慢条斯理一步步向前推进,而是要在借鉴其他大学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外合作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的自觉性,即中外合作大学的管理者要主动整合所能获得的各种力量,考察其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发展方案,使其在迅速完善的同时不断获得发展。

  凸显大学发展的竞争优势。中外合作大学的竞争优势包括国际化优势、外方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整合创生特色优势。由于中外合作大学具有一定的民办性质,并不像公立大学那样接受国家的经常性财政拨款,其办学过程中不但要面临与众多公立大学的竞争,而且与同类大学之间也要互相竞争,因此更加需要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来促进其建设和发展。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实践探索

  这里以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思政教育体系为例来介绍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建设实践。宁波诺丁汉大学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为目标,努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在党建工作方面,学校党委坚持发挥在办学方向上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治校管理中的决策参与作用、在立德树人中的领导指导作用。学校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完善党建工作体系,落实党建抓手,重视党员教育发展工作,从而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夯实了政治根基。

  思政课建设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提出了“一门课程、两种教材、三条路径”的策略。一门课程是中国文化课;两种教材包括教育部2005年推出的4本国家统编教材和学校自编的2本辅助读本;三条路径包括理论课、实践活动和研究性系列讲座。在后来的生评课活动中,思政课的成绩超过了学校学术课程的平均分,这不但说明课程实施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在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作者华长慧系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孙珂系该校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神州学人(2018年增刊第2期)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http://www.mba-uibe.cn/xinwendongtai/20221215958.html
本站名称: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网

热门项目